分节阅读 57(1 / 2)

地仙正道 新叶道君 2250 字 8个月前

前就派人定下了这桌,那时便是想到看榜之事。

等待着,周迅已经将桌上的点心吃的差不多,茶水也续了两回,终于是见着贡院那边放榜了。

敲锣打鼓着,贡院上的锁从内打开了,一人带着拿着一叠纸张,贴在贡院门外。

周迅先在三榜找,没有;二榜,也没有;一榜,第六名。

这个成绩不算意外,毕竟只是童生试,筛选过后最后会有四成左右的人能取得童生,拥有参与府试的资格,名次根本不重要。

这榜单一出,更加吵闹了,不过,大多数人都应该感到疲倦,不久就会散去。路远的学子大多选择住店,几个人合租一屋,倒头就睡,到凌晨方醒。过去这五天,他们都是这么干的。

真要庆祝,也得是明天了。

周迅也不在意,拉了拉铜铃,唤来打杂的小二,会账之后,下楼就走。

路上,遇见他的,有认识的,大多道声恭喜,周迅也是笑着回应,这考化县参考之人里,还是有些熟人,当然都是些熊孩子。

周迅下楼走出这条街,转了几个道,就见到几个仆人等在那。

这时自然是迎上前来,讨赏。

“少爷中了,回去你们每人赏钱百文。”

“谢少爷赏”

百文不多不少,也算是个彩头,几个小厮都是笑着领了。

“少爷,要不,小人快马回去报给老爷”

一个机灵的小厮就上前小声问道。

这可是个好差事,老爷那肯定还有一份赏钱,加起来可就比得上半个月月钱。

“你倒是有心了”

周迅笑着瞧了他一眼,他就不好意思地回着。

“少爷,我这不是都十六了吗夫人说过,要给我许了翠花。可结婚得有钱啊我那彩礼钱还差着一大截呢”

大门大户的,家中婢女到了年纪是会放出去嫁人,除非能爬上主家的床。

周家人少,加上夫妻和睦,周桂素来洁身自好,是以从无侍妾,这些婢女自然都早早地给找了好人家。

“行了,这事就交给你,回头告诉我爹,我暂时不回去,专心读书,准备府试。”

那小厮得了这差事,喜滋滋地跑走了,他来时也是骑着马,在周家也算是得信重的,不然也不能混到这陪公子读书的差事。

周迅拉开帘布,登上马车。

“去荀家,先给老师报声喜。”

马车缓缓地在街道上行驶,也只能缓缓地,就比步行略快。

周迅在车内,拉开小窗,看着街景。

这些天,县城内都是热闹的,从考化县各地涌来的学子,给这里带来了许多商机。

放榜过后,仍有许多人流连在此,对于他们而言,这也算一次难得的文人聚会,少不了和友人来聚一聚。

当然,这得是家中有钱的。囊中羞涩的,多半这会儿就在收拾行囊,明儿一早结算房钱返家。

中了的倒是可以留下,等四月份的府试。

第十七章林家

到了荀家附近,在拐角处与另一架马车相遇。

两车相对而过时,周迅见得对面车窗内,一席红袖,转瞬而过。

“女眷”

只是惊鸿一瞥,对面便已放下窗帘,只见得红袖,似乎是女眷。

“老师家中来访的客人”

今儿二月初八,早上放榜,周迅出门得早,这会儿客人都离去了,正好见到。

“再过几日,便是花朝节二月十五,百花熟,正是一年花朝节。这次我留在这儿,正巧可以瞧瞧。”

荀或也是有不少发达的同窗、同年、同乡的,三五不时就会上门拜访,周迅住了一个月,就见了四次,已是熟悉了。

别看荀或本人不出仕,他却有不少在外为官的好友,彼此常常书信往来,逢年过节还会赠送礼物。

荀或年纪不小,正是大夏开国后前几次科举得来的举人功名,可不比前朝,大夏开国后,正经的举人还是不算太多的。

加上荀或为人稳重,品行清正,名声很好,人脉广,路子多,很是有不少文人愿意和他往来。

所以,即使在荀师家中,见到本地知府知县,周迅也不会感觉意外。

马车直接停在正门口,荀或家没那么多规矩,就一个正门,一个侧门,这正门一般是常开的。

门前有两个石狮子,辟邪却厄,周迅不经意间打量了一下,灵性犹存,说明附近没什么厉害的妖物作祟。

周迅修行道法不过一月,法力尚浅,只是挑了几个简单实用的法术练习,期间拿不少不成气候的小精小怪练过手,也借用过这石狮子的帮忙。

周迅从马车上下来后,马车又在车夫的驾驭下,缓缓行驶,会从侧门进去,到马厩那边。

周迅自己进去,正见着荀或。

荀或也是刚刚送别客人,这时回头就见到关门弟子。

“老师”

“弟子已过县试”

周迅上前拱手行礼。

“好,县试于明诚不过等闲事尔,还须不骄不躁,备考府试、院试。”

“这三场过了,才可入学,成为生员。”

“那时名次便很重要了,明诚不妨试试三元及第。乡试解元、会试会元、殿试状元一举连中三元,独占鳌头,几百年来大三元难得有几回,历朝天子都乐意成全此等文坛美事”

“所以我希望,明诚不要再藏拙,争得大三元。”

荀或拈着胡须,笑着。

“知道明诚藏拙了,不然小三元不在话下”

小三元,就是指的县试,府试,院试,三次连中第一,号称“小三元”。

大三元,就是乡试,会试,殿试,连中三次第一,便是“大三元”。

前三场过了,取得入学资格,可以到学院读书,算是正式踏入科举,是取得科举资格的正式功名,也就是秀才。

正试,也就是乡试,会试,殿试,秀才一步步考上去,直到登顶。

“明诚有意仕途,就必中进士科,进士科便是一榜二榜,三榜归入明经科。一榜三名,进士及第;二榜二十余人,进士出身;三榜数目不定,约二百余人,赐同进士出身。”

大夏科举制度,与前朝略微变动,进士科与明经科,其实都是殿试之后的排名,只是待遇就不同了。

“明诚,汝父对你期许甚高,他是希望你能进士及第的啊”

进士及第,便是一榜三名,可开宗祠,比照正神规格,受生人香火。除了家族中人以外,也可以受外人香火祭祀。

这点可了不得,便是变相给了家族先人封神的机缘。

虽然这需要积年累月才能转化为神职,但就是这一点名分,已经胜过无数毛神,只要家族不倒,日后必能出一位正神。这是隐形的实惠。

要知道,家祠,只能容许本家人祭祀,最多家族奴仆也可,绝不容许接受外人香火。一旦超出,便是淫祀,按律严惩,抄家灭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