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节阅读 97(2 / 2)

地仙正道 新叶道君 2283 字 8个月前

“有没有看错,你自己知道。”

洪叔凌厉的眼神一扫,看得祝英台背后发凉。

“小姑娘,趁着还没闹大,自己退去就好,这会儿人不多,免得下不了台,难堪的还是自个儿。”

洪叔见惯了以各种方式企图混进学院的人,耐性早磨出来了,见到对方只是个十几岁的孩子,只当成是晚辈的玩闹,好心地劝着。

听了这话,祝英台知道这事是不成了,抿着唇不说话,只是恭敬地躬身拜下,算是谢过洪叔的好意。

之后她就转身欲走,来时的马车还在一边等着。

周迅拍了拍看呆了的梁山伯,笑问。

“可是心疼了,要不我去说说情,保管让你的梦中情人进来学院里。”

梁山伯冷不防被周迅说破心事,手足无措,不知怎么回答。

“我我明诚这个,不太好吧”

原本想要拒绝,可不知道怎的,话到嗓子边上就换了,梁山伯觉得自己肯定是中了巫蛊。

“你知道的,我跟书院山长很熟,这种小事还不容易,只是加个旁听生而已。这书院里哪个月没有十几个旁听生,还不都是贴人情走关系硬塞进来的”

“旁听生不算什么,能留下来的才是本事。”

也不管梁山伯怎么样想,周迅快步走向门厅,跟着洪叔小声嘀咕了几句,又指了指祝英台的方向。

随后梁山伯就惊讶地发现,祝英台被洪叔叫住,领到一边去登记学籍了。

事了拂衣去,深藏功与名。

周迅办完这一切还没用上半盏茶的时间,梁山伯还站在原地。

走上前来,他顺手摸走几块糕点,咬上一口,甜丝丝的放了槐花蜜,有种花香的味道。

“你的小情人还在那边,我给她办的是旁听半月的资格。要不要去打个招呼全看你自个儿的,兄弟只能帮到这了。”

再次拍了拍梁山伯的肩膀,周迅又摸走两块点心,自顾自地就离开了。

他只是一时兴起,就过去推了缘分一把,实则没有他这两人相遇也是早晚的事情,之后的发展全看两人彼此的机遇,缘分天定,结局却未必,不是每对有缘人都能顺利走到最后的。

走在书院青石板铺成的大道上,经过了一座汉白玉雕砌成的石桥,转个弯儿又过了一片小树林,周迅一路上起码遇见了二十位同他一样请假归来的学子。

不时有人与周迅打招呼,尽管周迅未必认识,他也是点头微笑。

自从开始锻炼气血,挖掘人体宝藏,周迅的五感越发强力,即便不全力去听,也能轻易听声辨位,知晓每一片树叶落地的位置。

后面那些人的窃窃私语根本不能瞒过他的耳目。

“他就是周明诚听说他是去年的解元看起来也没什么过人之处,怎么就这么目中无人”

这个某个新进来的旁听生。

“看他身上有酒气,隔着这么远都能闻见,一看就知道是个酒鬼。”

另一学子方才离得近了,闻见空中弥漫的淡淡的酒气。

“听说他出身武安府一个小县城,老爹还是个名士呢可惜只是个高不成低不就的秀才。”

有呆的久了学子,曝出周迅的身份,这不算什么隐秘,是以周迅也不在意。

“原来是寒门”

顿时,有人大失所望,熄灭原本打算结交的心思。

对于寒门的轻视,以及对于世家的羡慕,在此时是比较流行的价值观。

周迅听着这些话,仍是不急不缓地步行,只是默默的品味着其中人心变化,心中云淡风轻。

第九十二章抄书

某种意义上说,周迅是冷漠的,也是孤独的。

踏着书院古老的钟声,循着一条斜斜的砖石小路,周迅往钟声来处方向走去。

周边就是一人高的茂盛的草木,边上还有一条浅浅的小渠,汩汩流淌,渠中水不是很清澈,有些浑浊。

从这条小路上走其实最好是白天,因为夏日的晚上不定会踩到路过的蛇虫之类。

周迅深知自家的短板,就在于官面上的遮护伞不够了。

影响力跨越州府,独霸一县,哪怕是个中县,也已经到顶了。

接下来,除非周迅蟾宫折桂,进入仕途,周家的实力绝不会再次进步。

而今周家如同鲜花鼎盛,烈火烹油,看似上升蓬勃之势,不弱于一些走下坡路的三流世家,可那是几代人的精英积攒起来的。

要是这一代没有挤进仕途,接下来周家上升之势势必会被打断,不得不收回触手,龟缩在基本盘里。

不能上升,就只会内斗了,几代之后,而今的偌大家业迟早会星流云散。

要是接连几代都没有出几个能撑得起家业的人,周家的富贵也就到头了。

当然,要是接下来几代周家人都有出仕为官的,那就能转变格局,成为官宦人家,那又是另一番天地。

至于世家,差不多就是官宦人家与而今周家的综合体。

考化县历史上也出过许多坐地虎,曾经的曹家,看管粮仓,掌握县中徭役,声威何等显赫,可不过两代人之后,就泯然众人,连自个儿都不知道为何就败落下来。

或是遭了县令的忌讳,或是过于冒尖被人盯上,或是被当成了肥羊,或是家中子弟不肖

在这等皇权不下乡的时代,县中衙役坐大,王法都是县吏一张嘴解释,类似于周家这样的坐地虎光是武安府寻摸寻摸就能找出二三十个。

尽管,周家比那些普通的坐地虎强些,但也没有本质的区别。

是以,周迅是必须要拿到功名,取得官身的,不然周家的富贵也就在这一二十年了。

陈州有上百个县,每个县按二十多个秀才来算,而每一科乡试不过录取百人,大约每一县平均只有一人得取举人。

是以秀才不贵,举人贵,秀才穷酸举人富。

秀才考取举人的难度比举人考取进士的难度还要高。

每科会试时,赶考的举人也就两千多人左右,而每科进士包括同进士也有二百多人录取呢

原本周迅秀才的功名不算什么,可是自从他去年在加试的恩科之中考取了头名,也就是解元之后,在这书院之中一时声名鹊起,有了不小的知名度,正是因为秀才和举人的地位截然不同。

要知道,除了开国那阵子秀才能做官之外,之后只有举人才能做官,哪怕一辈子都未必能等到缺呢,可有没有资格就不一样了。

理论上,周迅现在有着举人功名,出去花钱打点一二,找个通晓关节的内行人走走关系,不出两月就能补上个从九品的空缺。要是使的银子到位,活动活动,正九品的也是大有可能。

可这种出身的,在官场上先天不足,后天升到顶了也就是七品职位,再往上无论如何是不可能的,远远不及进士出身的官员升职快。

历来一榜进士及第三人,先为翰林,挂个清贵闲职,状元大约是正七品韩林编修,榜眼从七品,探花亦然。

之后只需在翰林院跟着历练一两年,起草诏书,多看多学,磨磨性子,外放出去起码是一县县令,这就是七品起步。

之后在任上熬上三年,考评只要是良好,连续三次良好,在基层磨炼足够了,就能顺势升迁,十年内不出差

gu903();